《中国“马达”:“小资本主义”一千年:960—1949》封面

内容简介

一部考察宋代以来传统中国社会的人类学著作,展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通过对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分析,解读传统中国民间风俗的形成和精神世界的塑造。

以经济视角重新思考传统中国人的家庭体系和精神生活,学者王铭铭、魏乐博推荐,杜赞奇、马立博等曾为英文原版撰写书评。

☆ 内容简介

一部考察宋代以来传统中国社会的人类学著作,重新思考传统中国民间风俗的形成与精神世界的塑造。作者认为,基于家族和市场进行的生产为“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它与国家运作的贡赋制生产方式之间的互动,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即中国“马达”。通过对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分析,本书阐明了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揭示“宗族”这一重要民间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同时,本书透过经济视角,分析了民间嫁娶习俗、信仰塑造、男女地位的地区性差异等文化现象,描绘出中国人依据现实世界构建的神鬼形象,揭示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 本书亮点

1.一部考察宋代以来传统中国社会的人类学著作。学者王铭铭、魏乐博推荐,杜赞奇、马立博、梅丽莎•麦柯丽等著名汉学家曾为英文原版撰写书评;

2.提出“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重新界定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经济因素。本书将“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定义为基于家族和市场进行的生产,并将其视作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中国“马达”);

3.揭示“宗族”这一重要民间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其与“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联系。本书提出了两种生产方式,即由国家主导的贡赋制和以家族为主体的“小资本主义”,通过分析两者的互动,阐明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

4.基于经济互动,揭示传统中国民间风俗的形成与精神世界的塑造。书中运用经济视角呈现了民间嫁娶习俗、男女地位的地区性差异及其与生产方式的相关性,也描绘出中国人依据现实世界构建的神鬼形象,揭示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和整体性;

5.综合运用多种材料。作者不仅运用了传统史料、已有研究成果,还通过田野调查把握民间风俗,利用与各地居民的访谈资料,以及流传于广东、香港等地的“哭嫁歌”等民谣,在书写宏观历史的同时,勾勒出一个个具体而鲜活的历史面容。

作者简介

葛希芝(Hill Gates),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荣休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社会阶层和性别关系,著有《年轻的手与被缚的足:追溯中国乡村缠足现象的消失》等。

马丹丹,女,人类学博士,现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主攻人类学史。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贡赋制和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理论
中国的贡赋制生产方式(TMP)
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PCMP)
小资产阶级
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的对抗
第三章体系之中的运作
生产方式之间的竞争
根源于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别观
人口增长的原因与结果
生产的国家强化
第四章城市与空间
第五章宗族:国家与家户
少数民族的影响
法律控制和流行的看法
财产关系的一致性与用工的灵活性
通过合约塑造的家
祖产、“资本”及小资本主义积累
第六章宗族:世系群
宗族的起源
宗族和商品生产
宗族和不平等
宗族的多样化
第七章嫁妆和聘礼
偏重嫁妆的大婚(MMD)
买卖婚姻
嫁妆和聘礼
婚姻交换的分配
武雅士的数据
卜凯的数据
第八章民间意识形态:统治者与老百姓
民间意识形态和物质社会
天界的等级体系
阴间的政治经济
献给神明的钱
金钱的道德性
第九章民间意识形态:女人与男人
仪式中的妇女
阴与阳
独身的典范
生育与妇女权力
作为抵抗的民间意识形态
自然性别
第十章结论
附录:嫁妆占婚礼开销的比例
参考文献
翻译后记
······

最后修改:2025 年 05 月 0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