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佛教史》封面

内容简介

观音信仰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东南沿海的浙江普陀山逐渐被认为是观音菩萨的根本应化道场,并形成“一山特起万山朝”之观音道场信仰格局。 本书运用历史学、文献学、哲学、宗教学、社会学以及田野调研的方法,将普陀山佛教放在中国佛教历史演变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从普陀山开山开始,以观音信仰第一圣地的形成为思考焦点,以渊源和流变为核心线索,围绕佛教制度、地理交通、宗派高僧、宗风阐扬、山志编撰、神圣空间、朝山信仰等展开系统研究,梳理出宋、元、明、清、民国等不同朝代普陀山佛教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阶层的相互关系及其基本脉络和基本特点,深入分析了普陀山神圣空间的生成逻辑和内在理路,全景式再现了普陀山佛教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

作者简介

释会闲,斯里兰卡国立凯兰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现任浙江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普陀山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导师、国际观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普陀山普陀讲寺首座、监院,《普陀山佛学丛书》主编;兼任斯里兰卡国立凯兰尼亚大学佛学与巴利语研究院客座讲师,斯里兰卡龙禧大学客座教授、校董事会顾问,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观音学、佛教戒律学、南传佛教、印度佛教史、观音造像等。主编《普陀山佛学丛书》70余部,著有《观音学概论》(合著)、《千手经要义》、《闲师慧语》等,译有《梵网经》(巴译汉),发表《观音文献述要》《近现代普陀山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评述》《略论佛教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菩萨道场 大师摇篮 革新之源泉——普陀山在近现代中国佛教地位的评述》《叶均:南传佛教经典的伟大传译者》等论文多篇。 景天星,历史学博士,山西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兼任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研究员、法门寺佛学院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佛教史、佛教哲学、宗教地理学等。著有《丝路高僧传》,在《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宗教学研究》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发表《汉传佛教四大菩萨及其应化道场演变考述》等论文多篇。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宗教学学科佛教分支条目编写。

目录

序一李利安
序二温金玉
绪论
第一节普陀山概况
第二节研究述评
第三节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第四节创新与意义
第一章佛教的传入与普陀山开山
第一节佛教初传浙江
第二节佛教传入普陀山的传说与观点
第三节普陀山开山:慧锷与新罗礁
第四节佛经记载与东亚海洋航线
第二章宋代普陀山佛教
第一节宋代佛教政策与佛教转型
第二节宋代普陀山政治、交通与佛教
第三节宋代普陀山宗派、宗风与高僧
第四节宋代普陀山神圣空间的初步建构与朝山信仰
第三章元代普陀山佛教
第一节元代政权与普陀山佛教
第二节元代普陀山宗派、高僧与对外文化交流
第三节盛熙明与普陀山第一部山志
第四节多宝塔与汉藏佛教文化融合
第五节元代文人士大夫的普陀山信仰
第四章明代普陀山佛教
第一节明代佛教政策与信仰转向
第二节明代政权与普陀山佛教兴衰
第三节明代普陀山佛教宗派和高僧
第四节明代普陀山山志
第五节明代普陀山神圣空间的继续建构
第六节明代普陀山朝山信仰
第五章清代普陀山佛教
第一节清代佛教制度和世俗化进程
第二节清代普陀山佛教兴衰
第三节清代普陀山佛教宗派、宗风与高僧
第四节清代普陀山山志
第五节清代普陀山神圣空间的全面建构
第六节清代普陀山朝山信仰
第六章民国普陀山佛教
第一节民国佛教政策和普陀山佛教
第二节民国普陀山高僧与宗风
第三节民国普陀山志书
第四节民国普陀山的神圣空间与朝山信仰
参考文献
后记
······

最后修改:2025 年 08 月 0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