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于正义:法律人的读书会》是一本由北京大学教授赵宏、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陈碧、李红勃四人合著的读书笔记,以法律人的视角评论图书与电影,在《七号房的礼物》坚定对公平正义的信仰,在《正义的决疑》里坚持不合时...
大量前沿文献和资料,展现世界范围内的宪法发展。...
本书是一本法律类图书运用政治哲学史和最近研究成果,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规范性问题与政治哲学主要讨论的问题联系起来;探讨当前政治关注的争议性焦点问题,但现在又将它们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问题联系起来;说明这不...
在性别平等问题上,怎样才算是“好男人”?有没有一种男性气质,可以被称为符合女性主义的男性气质?到底什么是“性别正义”?作者从公元前3000年时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父权制说起,历数人类社会中的男女分工、历史上各阶段的女...
本书教你用简短精确的语言文字表达要点的技巧。当下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我们做出简短准确的表达,校园里、职场上,写作、讲话均是如此,“少即是多”,比起说了半天不知道要表达什么的人,能够在短时间内简短精确地表达出来非...
美国式消费社会的逻辑自二战以后稳步扩大,如今已经覆盖全世界。无需他人的介入或是麻烦的社交,消费者的需求就可以非常简便地获得满足。在此意义上,我们的社会正朝着科耶夫所说的“动物化”的道路迈进。日本自20世纪50至...
笔者依托近十年的公文写作及审核经验,选取体制内文字工作者常见的近百个重点、难点问题,逐步拆解写作过程,分析办文逻辑,提示重点事项,整理成体制内职场人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检索、查阅的“掌中宝”。本书由近百个问题组...
为什么独生子女和多孩家庭的第一个孩子更容易成才?为什么知名大学招收的少数族裔学生毕业率在下降?掌握更多知识的人有权替他人做决策吗?如果没有偏见的干预,这个世界真的会变得更平等吗?……本书聚焦社会正义话题,从数据...
在日本,每30人中就有1人正在接受精神疾病的治疗,然而精神医疗的状况令人震惊。因不适应家庭或学校生活而住院的孩子被捆绑起来,接受所谓的“约束治疗”;因极度社交恐惧服用处方药的上班族,在抗焦虑药的副作用下出现盗窃癖,...
《情感的纽带》是一本从人类和动物行为学角度分析亲子依恋关系的心理学著作。作者在多年动物行为学研究基础上,以崭新角度观察人类情感行为及依恋关系模式,通过与动物世界(海鸥、乳鸭、翠鸟、狗、大猩猩、壁虱、蚊子、...
复旦大学中文系邵毅平教授在海内外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四十年,他在上海多所高中开设的“中国文学特别讲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本书从中精选十个专题,涵盖中国文学的各个时代、领域和文体,所涉作品大多来自中学语文教材。...
本书在梳理、评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唐宋学术思想转型领域内前人关注较少或研究不足的重要问题,进行专题性的深入研究。内容包括中唐啖助、赵匡和陆淳的《春秋》学著作考辨及其《春秋》学转型...
《与哀伤共处》聚焦于一个被主流声音长期忽视的庞大群体——经历父母早逝的年轻子女。作者通过历时13个月的田野调查,深入访谈了44位在青少年期至成年初期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失亲者,收集了丰富、隐秘、深层的哀伤叙事...
法律谈判在法律实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书是一本有关法律谈判思维的书,通过澄清法律实践的展开方式和基本性质,更全面地认识法律谈判是什么、更清楚地说明为何聚焦于法律谈判“思维”、更好地阐明本书倡导的“知行...
公主为什么不幸福?君主该不该使诈术?为亲复仇难题如何解?本书通过发掘经典文学影视作品中的法治元素,探讨故事情节中所包含的法律文化,呈现法理的迷人和深邃。解读《聊斋志异》《大宋提刑官》《长安十二时辰》等作品背后...
1942年到1943年间,薇依离开马赛奔赴美国,后又抵达伦敦,在异国度过生命最后的岁月,期间共记下八个笔记本。在这些笔记中,薇依以其标志性的箴言体写作形式,广泛地讨论了善与恶、爱与美、苦厄与忍受、自我与他者、时间与存在、...
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上地位仅次于孔子的儒家先行者,他游说诸侯,却一生未能施展政治才能,退而著书后,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孟子》,树立了生不逢时的“不得已”而“好辩”的斗士形象。《孟子》作为“四书”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基于三十年来对新自由主义大都市的边缘性、族群性和刑罚性的比较研究,华康德将皮埃尔·布迪厄作为城市理论家展开了全新解读。华康德以符号空间(我们感知并组织外部世界的精神范畴)、社会空间(不同形式的资本分配)和物理...
本书是哈贝马斯在1962年出版的成名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续篇。在该书中,哈贝马斯从社会史和概念史的角度定义了公共领域的概念,并认为公私划分是公共领域存在与运行的第一前提。但公共领域从近代以来一直在衰退,...
“我阅读韦伯,来自生命中的迫切需要。”青年时期,杨照在台湾知识界的“韦伯热”中初识韦伯。自此,阅读韦伯与他往后的选择、生命经验相交织、映照。三十多年后,杨照回顾自己阅读、消化和理解韦伯的过程,带领我们看到韦伯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