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未来可能性》封面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既有学术底蕴,又颇具可读性的学术随笔集,全书一共收录了10篇文章,是作者关于刘易斯转折点、人口红利、生产率分享、社会福利、生育率、社会流动性等议题的思考和辨析。作者回溯经济学经典学说的理论渊源以及各种理论的政策涵义,对比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家之间对社会问题的认知以及政策选择,从而造就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结果,看似一篇篇独立的文章,分述着不同的议题,题实则每个问都与当下中国的发展密切关联,都在探讨着中国经济未来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

蔡昉,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

目录

引论/1
上篇 人口与经济关系范式/1
第一章 万物理论:以马尔萨斯为源头的人口—经济关系理论/3
一 贫困陷阱理论的直接源头/4
二 二元经济发展模式的思想渊源/7
三 长期停滞理论的历史逻辑/11四中国发展实践的理论对应性/16
五 如何活用已故经济学家的思想?/19
第二章 人口红利:认识中国经济增长的有益框架/25
一 解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阶段变化/26
二 在中国语境下认识人口—经济关系/28
三 人口红利产生与消失及经济影响/31
四 问题导向的理论创新机会/33
第三章 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标识性变化/40
一 界定发展阶段的标识性概念/40
二 发展经济学与中国实践/43
三 刘易斯转折点:提出、判断和争论/45
四 转折点判断的重要性:理论与实践/48
五 结语以及待研究的问题/51
中篇 分享不断提高的生产率/57
第四章 解读“凯恩斯悖论”:关于生产率分享的思考/59
一 一个关于子孙后代经济可能性的预言/60
二 回到未来:凯恩斯说对了什么?/62
三 合并悖论之间的同类项/68
四 生产率的提高与分享/72
五 社会福利作为最高层次的分享/77
六 趋势展望和政策含义/81
第五章 缪尔达尔的人口学与马寅初的财政学/87
一 两个重要学者和两种重要学说/88
二 缪尔达尔发现和预警的“新人口危机”/89
三 瑞典模式的诞生:“从摇篮到坟墓”的逻辑/93
四 福利国家的财政理念和政策/98
五 “盖国情如此”:马寅初眼中的人口问题/102
六 人口新政、公共财政新理念和福利国家建设/105
第六章 重新认识“制高点”/112
一 关于“制高点”的叙事/112
二 “弗里德曼周期律”/115
三 极端化政策及转型的代价/119
四 新潮涌起和中国的选择/121
第七章 社会福利的竞赛/125
一 打造竞争优势是国家之间关系的本质/126
二 国家竞争力的内涵与必然性/129
三 社会福利之争:理念和政策/131
四 疫情大流行与社会福利回归/136
五 促进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制高点/138
第八章 谦虚使人类进步:从《人类发展报告》看发展理念变化/143
一 关于《人类发展报告》的人和事/144
二 把思想转化为量化指标/147
三 HDR的核心理念和开放性框架/150
下篇 以社会流动提高生育率/155
第九章 社会流动性如何影响生育率?/157
一 关于生育率的理论解释及其局限/158
二 普世的生育率与不对称的“趋中律”/163
三 社会流动性与生育率关系的一般特征/169
四 中国社会流动的阶段性变化/175
五 改变生育意愿的关键政策因素/182
第十章 如何摆脱“低生育率陷阱”?/188
一 “低生育率陷阱”之谜/189
二 传统理论范式的罅隙/191
三 人口与发展关系新范式的支柱/194
四 两个重要启示/197
第十一章 促进社会流动的市场机会、社会政策和家庭养育/200
一 关注社会流动的经济学传统/201
二 收入差距与社会流动的内生关系/203
三 作为社会流动引擎的市场机会/207
四 关乎人类发展和多重外部性的社会政策/209
五 超越市场和政府的家庭养育功能/212
六 基于认识范式变化的政策思路/216
Appendix AbstractofEachChapter/221
······

最后修改:2025 年 08 月 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