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是一部充满智慧的权谋经典,其中的思想贯穿古今,影响深远。然而,其现存的15篇原文晦涩难懂,常令读者望而却步。博主“天才简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带你深入解读这部千古奇书。本书从历史考据入手,通过对现存15篇...
李翱哲学影响儒家思想发展的全局,是汉唐儒学向宋明理学过渡的津梁,其不仅关涉心性结构的创新,还深刻影响到儒家新思维方式的形成。本书全面研究了李翱的哲学思想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史、军事等诸方面的影响,以中国古代...
在该书中,作者独辟蹊径,以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论为基本线索,批判性地考察了费希特在1794,1798/99和1812年三个版本的知识学形态,指明了它们的内在的演进线索。该书指出,知识学的困境与“发展一种同时是存在论的形而上学”这...
西安交大韩鹏杰教授,用讲故事的方式,逐字逐句讲透《周易》。全书分为总论、分论两部分。总论是《我之周易观》,讲述周易的成书、脉络和内在逻辑。分论则逐一讲透《周易》卦象:乾卦是等待时机,坤卦是隐忍含蓄,蒙卦是言传身...
《止学》是一部以“知止”思想为核心、论述如何在进退之间保持平衡的处世谋略典籍,对了解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处世智慧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知止”,就是要适可而止,过度的追求可能会导致灾难,而适度的追求才能带...
《予学》是一部介绍古人修身立世、发心成事的处世谋略著作,也是中华传统哲学中“舍得”“予取”思想的重要体现。古人认为,成大事者要有远见卓识,在多数人都以猎取为能时,要明白欲取必先予,小予小成,大予大成。本书对...
“模糊的丧失”概念开创之作,帮助人们应对变故、失去与未解决的伤痛。“妈妈患了阿尔茨海默病,已经不认识我了,我还有必要来看她吗?”“孩子长大离开家之后,家好像就散了。”“他回家就打游戏,我觉得他虽然人在家里,心却不...
打破传统形而上学的窠臼,将哲学落地为一门具体的“手艺”以物为中介,探索“做中国哲学”的新方法、新路径--受西方哲学影响,当代中国哲学长期以抽象的概念和范畴为对象,而忽视对经验领域具体的人、事、物的思考,这与中国...
在本书中,作者带领我们与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一起踏上人生之旅,跟随他从哈德良宫廷的年轻贵族,逐步成长为罗马帝国大权在握的皇帝;见证他如何在一生中经历困顿、危难和极度的心灵挑战,依然保有一份内心的宁静明澈与高...
美国哲学家艾伦·格沃斯的工作在科技伦理领域的影响甚巨。尤其是在生命伦理学讨论中,其思想已经成为广为应用的旗帜性思路之一。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格沃斯道德哲学的背景(第一章)、其独特的辩证必要性方...
东汉学者赵岐的《孟子注》为现存最早的《孟子》注本,不仅对文字进行训诂释义,也对文意进行串讲分析,是研究《孟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文本。本书是凤凰出版社“十三经古注”系列丛书之一种,整理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谢...
孟子其人是继孔子之后对国人影响较大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其书亦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儒家经典著作。学者周志文谙熟《孟子》,积数十年阅读体验、讲学之功撰成《孟子讲析》。书分十四卷,卷下分章,每章有原文、译文...
明代思想家袁了凡以毕生学识、经历与感悟为根基,谆谆讲授“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理。行善事、得善果——以入世心劝人向善、谋求磊落的生活,《了凡四训》堪为一部历久弥新的生活方式手册。费勇教授从立命之学、改过之...
《否定辩证法讲演录》是阿多诺于1965-1966年冬季学期在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的课程录音转写稿,记录了哲学家晚年对否定辩证法的系统阐释与思想实验。作为《否定的辩证法》的学术前史,该讲演录展现了阿多诺如何将批判理论的...
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的不同是普通人和成功人士最大的差别。作者研究了众多商业和个人成功案例,总结了古今中外诸多高手们常用的101个思维模型。这些思维模型来自心理、经济、营销、管理等诸多领域,分为认知自我、认知...
本书以明朝思想巨匠王阳明的传奇人生为脉络,深入剖析其“立志由心”“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心学核心。从少年赋诗、龙场悟道的思想觉醒,到平叛安民、兴学教化的实践智慧,本书通过75个专题,系统梳理心学精髓与处世哲...
谢林的“神话哲学”是他在哲学史上的又一个纯粹创新,也是其后期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这部分内容里,谢林以“人类原初意识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分析并讨论这个原初意识在全部古代神话里的表现及其同异之处,尤其是其中的...
《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是当代著名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于1974年发表的经典哲学文章,在意识研究方面引用极广,影响力无出其右。本书是其50周年纪念版单行本的中文译本。这篇文章开启了如今广泛关注意识问题的潮流,使意...
阳明学是一门追求在生活中契入良知、发挥良知作用的学问。本书以中国哲学整体为视野,以二程、朱子、陆象山等为参照,以现实的人为根本关怀,以把握宗旨、以意逆志为具体方法,以本体、工夫关系为主线,以阳明晚年思想为归宿,...
本书上篇讨论道家道德哲学。“德”与“道”是道家最重要的哲学概念。老子大量谈到道德,并追问道德的根基。“道”作为根基具有超验性、形式性、包容性、非强制性、普适性、实践性等特征。道教继承并转化了道家道德哲...